胶体金检测卡采用了胶体金免疫层析原理,具有检测速度很快(约5min)、操作简便、结果易于观察判断等特点。可以检测谷物、肉制品、乳制品、粮油、尿液、动物组织等样品中的霉菌毒素、抗生素、激素以及食品非法添加成分等,共30种可供选择试剂,我公司同时配备胶体金检测仪(TR3),使胶体金定量化成为可能。主要应用于质检、工商、出入境检验检疫、疾控中心、食药、畜牧以及相关企业等领域。
胶体金是氯金酸(HAuCl4)在还原剂如白磷、抗坏血酸、枸橼酸钠、鞣酸等作用下,金离子还原后聚合成的一定大小的金颗粒,它由一个基础的晶核(11个金原子形成的二十面体)和包围在外的双离子层构成(内层为负离子层AuCl2-,外层是带正电荷的H+)。由于静电作用,金颗粒之间相互排斥而悬浮成为一种稳定的胶体状态,形成带负电的疏水胶溶液,故称胶体金。 。质量差的溶液烧制后,液面有漂浮物,大小不一,形状各异。胶体金颗粒大小,决定了我们用肉眼观察到的胶体金溶液颜色,由红到紫色。
胶体金一般在弱碱环境下带负电荷,会与蛋白质分子的正电荷基团形成牢固的结合,一般称这种结合叫静电结合,所以不影响蛋白质的生物特性。除了与蛋白质结合以外,它还可以与许多其它生物大分子结合,如SPA、PHA、ConA等。根据胶体金的一些物理性状,如高电子密度、颗粒大小、形状及颜色反应,加上结合物的免疫和生物学特性,从而使胶体金广泛地应用于免疫学、组织学、病理学和细胞生物学等领域。
胶体金标记技术,实质上是蛋白质等高分子被吸附到胶体金颗粒表面的包被过程。用于胶体金标记的蛋白必须要经过前处理,其目的在于1、去除高浓度的盐分,高浓度的盐分往往干扰蛋白与胶体金的吸附结合,或导致胶体金粒子的凝聚,这一步往往采用低浓度缓冲液来进行。2、使蛋白分子尽量分散为单体,冻干蛋白或高浓度蛋白溶液中蛋白分子往往凝聚为多聚体大分子,可同时与多个胶体金粒子结合,影响标记的灵敏度和定量分析。3、使蛋白具有适当的分子量。蛋白分子量过小(30 kD),形成的蛋白复合体往往是不稳定,可短时间内失活。而分子量过大时,被认为影响探针的灵敏度,特别是已知蛋白的结构与活性中心的情况下,去除对活性影响的结构部分是提高标记灵敏度,延长探针寿命(防止凝集)的有效办法。把分子量过小的蛋白与其它蛋白(如牛血清蛋白等)结合后,能制备出稳定性更强的探针。
当蛋白前处理完成后,接着要确定胶体金与蛋白结合的*pH值。对于理化性质不确定的蛋白这一步尤为重要。过量的蛋白与不同pH值的胶体金结合后,只有某一特定pH值能够形成结合zui稳定的探针。在高浓度电解质(如NaCl)作用下不会凝聚。不同蛋白的适宜pH范围的宽窄大不相同。一般选择zui小适宜pH值为*pH值。但有些探针的实际情况并不*如此,zui稳定的探针并不*代表活性,这要靠实验验证。在确定*pH值后,zui后要确定zui小蛋白量,即能够形成稳定探针的蛋白的zui小量。如果在制备探针时加入太多的蛋白,不仅造成浪费,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容易造成探针凝聚,并严重影响标记活性。因为探针溶液中的游离蛋白容易抢先与标记位点结合,起到“封闭”(Blocking)作用,而胶体金探针标记不上。在标记位点希少、被标记物含量较少的情况下要特别注意。
胶体金具有很高的动力学稳定性,在稳定因素不受破坏时自身凝聚极慢,可放置数年不发生凝聚。影响稳定的因素主要有电解质、溶胶浓度、温度、非电解质等。金溶胶必须有少量电解质作稳定剂,但浓度不宜过高。高浓度亲水性非电解质能剥去胶粒外面的水化膜使其凝聚。少量的高分子物质促使溶胶凝聚,但一定量的高分子物质反而可增加溶胶稳定性,如蛋白质、葡萄糖、PEG20000等的加入有良好的稳定效果。
当金溶胶吸附蛋白质后,溶胶的稳定性随溶液pH而变化,而这种变化又取决于吸附蛋白质的等电点,如ConA,过氧化物酶等,当pH较低时保持稳定,提高pH则显得不稳定,接近等电点或略高时又变得稳定了。标记后的胶体金溶液可用0.2~0.5mg/ml PEG20000 作为稳定剂。在4~10℃贮存数月有效,不宜冰冻。贮存中可能会发生程度不同的凝聚,可离心除去。